在鵝蛋孵化過程中,提前判斷出殼率並非易事,因為孵化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,包括溫度、濕度、通風條件、種蛋質量等。 然而,通過一些觀察和檢查方法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出殼率。 以下是一些妙招:
一、觀察孵化過程
照蛋檢查一頭照:在鵝胚胎7. 日齡時進行,主要目的是瞭解蛋的受精率、早期的胚胎發育和死亡情況。 正常胚蛋應達到“起珠”,氣室邊緣界限清楚,蛋身泛紅,下部色澤尤深,可見明顯的放射狀血管網及其中心的活動黑點。
照蛋檢查二二照:在鵝胚胎15~16日齡時進行,瞭解中期的胚胎發育情況。 正常胚蛋應已“合攏”,即尿囊血管在銳端合攏,包圍整個胚蛋(除氣室外),在強光刺激下可見胎動,氣室大小適中,邊緣平齊清楚。
照蛋檢查三三照:在鵝胚胎24日齡時進行,瞭解孵化後期的發育情況。 活胚蛋的氣室顯著增大,邊緣的界線更加明顯,除可見到粗大的血管外,全部發暗,蛋的小頭部分無發亮透光部分,稱為“封門”。 通過照蛋檢查,可以及時發現無精蛋、死胚蛋和弱胚蛋,從而評估孵化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。
二、胚胎失重檢查
在孵化過程中,由於蛋內水分蒸發和營養物質消耗,胚蛋的重量會逐漸減輕。 一般孵化第5天失重1.5%~2.0%,第10天失重30%~50%,第19天失重110%~125%,出殼時雛鵝重量佔蛋重的62%~65%。 濕度是影響種蛋失重的最主要因素,定期檢測胚蛋的失重率可以瞭解濕度是否得當,並據此調整濕度以控制失重率在最佳範圍內,從而獲得較好的孵化效果。
三、孵化環境
孵化環境的溫度、濕度和通風條件對孵化率有著重要影響。 囙此,需要定期監控這些環境參數,確保它們處於適宜範圍內。 例如,室溫溫度控制在15-30度左右,機器溫度溫度應控制在38.1℃~37.8℃之間,濕度應控制在55%~75%之間,通風應充分以保持空氣清新。
四、種蛋選擇
優質的種蛋是提高出殼率的關鍵。 在選擇種蛋時,應注意選擇大小適中、形狀規則、蛋殼清潔無破損的蛋。 種蛋存放時間不要超過7天 夏夏季不要超過5天同時,在孵化過程中要妥善管理種蛋,避免受到劇烈震動或溫度變化過大造成影響。
五、檢查出殼情況
1.出雛時間
正常情況下,鵝蛋的孵化期為30天左右。 出殼時間提前或延後都可能說明孵化條件存在問題。 例如,出殼時間提前可能意味著孵化溫度過高,而出殼時間推遲則可能意味著孵化溫度過低。 同樣本身的發育情況也會影響出殼時間。
2.出雛率和健雛率
出雛率:指孵化出的雛鵝數量佔入孵蛋總數的百分比。 它是衡量孵化效果的重要名額之一。
健雛率:指孵化出的健康雛鵝數量佔出雛總數的百分比。 健康雛鵝通常表現出卵黃吸收良好、絨毛清潔有光澤、體型勻稱、強健有力等特點。
3.解刨和診斷死胚蛋
如果在孵化過程中發現死胚蛋比例較高,可以通過解剖進行診斷。 觀察死胚的外部形態和內部器官發育情況,判斷死亡原因。 同時,結合孵化過程中的環境條件和操作情況,分析可能導致死胚的因素,以便在未來的孵化過程中加以改進。